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

OLD FOOD PYRAMID CONCEPT

NEW FOOD PYRAMID CONCEPT

美國農業部在1992年頒布了“食物指南金字塔”,希望借此指導美國人科學健康的飲食。
如今10年過去了,美國人腰圍又粗了一圈───3/5的成年人體重超標,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等“富貴病”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,許多人對“食物指南金字塔”的權威性提出了質疑。

在2002年,哈佛大學“公共健康學院”的沃爾特﹒威萊特博士設計了一套新的健康飲食指南:「健康飲食金字塔」(Healthy Eating Pyramid)概念,對“舊塔”提出了質疑,並做了較大修改。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韋利博士及其同事,他們指出新的飲食模式,相比於在92年美國農業部公佈的「食物金字塔」(Food Pyramid),更能預防患上慢性病(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)。
傳統的「食物金字塔」並沒有把不同的脂肪或肉類分別,但近年來不少證據都顯示有些脂肪和肉類是有益健康的,「食物金字塔」亦建議人們大量進食碳水化合物,有些專家卻指出這些食物便是導致肥胖的真兇。

韋利博士指出,若能跟從新的飲食建議,加上保持理想體重和每日作適量運動,能有效地減少患上慢性病的機會( 糖尿病、冠心病 )。韋利博士做了一個飲食調查,發現跟從新的飲食建議的男性和女性,患上慢性病的機會分別能減少20%和11%,而跟從舊的飲食建議的男性和女性,郤只分別減少11%和3%。

人生最重要的是甚麼.你有想過嗎?

生命價值在「功德無量」

富神與窮鬼 如果知道人身難得,能夠知善知惡、為善去惡,人生就有了意義;如果又能進一步積極奉獻、自利利人,這就是人生的價值。人生就是一種希望,是生命的過程,心靈進化的一種考驗,生老病死苦,誰也不能免,也許越痛苦的考驗,更能使靈魂昇上一層的境界,能忍受得苦中苦的人,或許更能超脫於平凡的現實世界,永遠離苦得樂。 擺地攤的人 生命如花籃 對自己的良心及奉獻負責

一個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? 一般人大多是為了自己而活,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發展自己的抱負,追求自己的理想,或是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,期盼能對自己、對家人有所交代。 大多數人從小到大就有這樣的期待,也養成這樣的習慣。結果,自我的期許、希望擁有的生活,未必能夠盡如人意;想要做到的事、想要達成的目標,不一定能做得到,反而走上自己料想不到的人生旅程。這是因為生命之中,有太多無法預料的變數。原因之一是來自於主觀的自我,在成長過程中,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狀態;其次是客觀的條件中,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環境,便會有不同的遭遇,因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因緣。但是就佛教的觀點而言,一切都是主觀的,並不另有客觀的條件,這是從過去世,乃至過去無量世來看,現實生命中的種種,都是來自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和惡業,所培植出來的。

其實,因緣際會,時候到了,要做什麼就會做什麼,不必太強求。如果因緣不能配合,表示時機尚未成熟,應該繼續努力,不必因此而失望。我並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,而是以利人而利己為目標。我只是把我自己的心力、時間、智慧奉獻給他人,自己學習的目的、成長的目的,都是為了奉獻給大家。一個真正能夠做到「利人就是利己」的人,必定是個快樂的人。因為隨時隨地都在利益、幫助別人,都在為他人著想,別人跟你在一起不會吃虧,所以你的同事、朋友、家人都會喜歡你,都會願意和你在一起。 由於你處處都在幫助別人、利益別人,別人也會樂於幫助你,提供你很多機會。如此一來,不論是在家中或工作場合中,你都會受到歡迎,不論升遷是否如意,錢是否賺得多,都會是個快樂的人。

但是在奉獻、利他的過程中,會面對很多的批評與指責。想要讓所有的人都讚美你、肯定你,那是不可能的,一個人的價值也不是寄託在他人所給予的讚美或批評上,只要盡心盡力做就好;至於其他人如何的批評、如何的期許,就不必太在意。雖然不用太在意,但是在面對期許時要心存感謝,面對批評時要心存感恩。因為對方之所以會批評我,是因為看得起我、關心我;因為他需要我,才會對我有期許。 事實上,一個人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,即使已經盡心盡力在做了,還是會有讓別人不滿意的地方。如果所有的人都對你滿意,表示你這個人必定有問題。因為如果做了壞事,好人會罵你,做好事,壞人會罵你。至於自己是否有他們所想的那麼壞或那麼好,只有自己知道。因此,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良心、對自己的努力奉獻負責;別人對你的批評、要求,那都是其次的。如果太在乎別人的讚美,會變得驕傲、得意;太在意別人的批評,會覺得懊惱、無奈,對你或是對事情都會有不好的影響。

所以,最好的方法應該是:隨時保持心的平靜,把事做好。 幸福在哪裡 跟著佛陀的腳步走 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! 不回想過去、不渴望將來、不自尋苦惱,而腳踏實地的把握現在,則身心健康!
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! 安定身心地努力行善吧!要養成大勇、大雄、大威、大猛的氣魄,要從一切小事做起,才能做大事,小事聚起來,就是大事。 止惡修善,積功累德,誦經念佛!直接體驗,真實悟道,實修得證。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!希望不枉此生,不留遺憾在人間!

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,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、有智慧的人。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,那麼,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;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,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,得到身心安樂。這就是修行。

從自我肯定、自我提昇,到自我消融,是從「自我」到「無我」的三個修行階段。以智慧來處理事、以慈悲來對待人,以勤勉、謹慎、恭敬、謙虛、寬容的態度,凡事從自己以身作則,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。

其實,因緣際會,時候到了,要做什麼就會做什麼,不必太強求。如果因緣不能配合,表示時機尚未成熟,應該繼續努力,不必因此而失望。




at Dublin airport, Ireland.








drink some red wine alone... anytime, anywhere...








歷史沿革
西元前3世紀左右蓋爾人來到了小不例顛島(愛爾蘭),他們在此主掌此國家約有1000多年並且傳承了文化及語言至今,特別是在哥爾威郡(Galway)、科克郡(Cork)、凱瑞郡(Kerry)和 瓦德福郡(Waterford)。

在西元8世紀左右維京海盜入侵愛爾蘭,西元1169年英格蘭人與諾曼人入侵,輕鬆拿下瓦德福(Waterford)與都柏林(Dublin)。之後英國在享利八世和依莉莎白一世時統一了愛爾蘭,更在英王威廉三世時,愛爾蘭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,並且剝奪天主教徒的公民權。但在愛爾蘭人抗爭之下,愛爾蘭人於西元1782-7801後終於成立自治議會,但在西元1810年英國正式合併愛爾蘭。

西元1916愛爾蘭展開獨立戰爭,西元1919建立了愛爾蘭自治領土,西元1920年英國領佈了愛爾蘭統治法,北愛仍為英國領士,愛爾蘭分離獨立,西元1949愛爾蘭增加英文國名為Republic of Ireland(愛爾蘭共和國)。

西元1973年愛爾蘭加入了歐盟,愛爾蘭因為在歐盟的幫助之下造就了經濟上的繁榮,持續到80年代早期,但隨後愛爾蘭面臨了重大的經濟危機,人民開始向外移出,移民美國的人口為最多。為解決經濟困境,90年代初期,愛爾蘭政府利低利率來鼓勵新興企業,再利用極低的公司稅來吸引外資,加上愛爾蘭為英語系國家及人民的知識水平不低的優勢,因而愛爾蘭在90年代贏得了"Celtic Tiger"(塞爾提克之虎)的美譽,並成為歐盟其他國家的經濟、政治、社會整合的標竿。
都柏林(Dublin) 為愛爾蘭首都,愛爾蘭商業活動主要城市,熱門的觀光景點有愛爾蘭著名的大學三一學院(Trinity College),愛爾蘭文豪王爾德就是出身於三一學院,也可以參觀位於市區邊緣的健力士(Guinness)酒廠,感受風靡世界健力士啤酒的魅力,夜晚的都柏林也非常熱鬧,可前往Temple Bar區感受一下都柏林熱鬧的夜生活,想在都柏林感受文藝氣息的人,可參觀位於市中心的愛爾蘭文學家詹姆斯 喬伊斯中心(James Joyce's Centre)。